“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无边的旷野中漫无目的游走,突然从荒野中冲来一头凶恶的大象,这个人被大象追逐,惊慌失措的奔逃。正在他不知如何是好之时恰好看到一个空井,井旁有一颗大树,游人赶紧抓攀着树上的藤蔓藏身到井中。但是这时他却发现有黑白两只老鼠正在啃噬着树藤,而且井的四边有四条毒蛇吐着舌头,井底还有一条流着涎水的毒龙正在向上张望。游人心中畏惧毒蛇和毒龙,又担忧树根被老鼠咬断。就在这个时候,从树上的蜜蜂窝中滴下五滴香甜的蜂蜜,不偏不倚地落入了游人的嘴中。游人顿时忘记了刚才的恐惧和担忧,尽情地品尝起蜂蜜来。这人牵动藤蔓,引起树身晃动,四散的蜜蜂飞下来刺蛰游人。正在这时,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团野火,烧着了这颗大树……

  ”

  

  上边这个故事曾经被武侠小说大师黄易先生套用在其小说《寻秦记》中,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但是这个故事中却包含深深的人生哲理,文字可谓言简意赅,精妙无比。

  

  |《佛说譬喻经》|

  该故事出自于古代佛经《佛说譬喻经》,是佛陀为胜光王讲的故事。后来被中土大唐的佛学大师义净和尚翻译成汉语,才传播到这片我们熟悉的神州大地上。

  

  |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文化在我国有了一定规模,有一些高僧经过不断的研习,发现一部分佛教经典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这些文字要么不通顺,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在语法上有明显的错误。因为这些经书都是前人翻译的版本,原版经书也大多是几十年前至上百年前的商队走古丝绸之路从佛教文化的发祥地天竺等地(古代印度)带来的,这些精研佛经的高僧们便千方百计的找来这些原版经书,想逐字逐句的对照看一看有哪些翻译不妥的地方。

  但因为时间久远,当时人们也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所以那些百年前的经书大部分都残缺不全了,即使有些保存比较完好的经书也是不知道复刻了几次的版本,难免其中错误连连。

  

  |玄奘西行|

  为求得真经原文,在魏晋至唐朝这数百年间,多名有此志向的高僧冒着极大的危险离开家乡,远赴天竺,天下闻名的大唐玄奘法师便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名。

  “

  有诗云: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

  

  |义净法师像|

  此诗为义净法师所作,义净法师幼年之时便十分仰慕法显和玄奘大师西游之事。因为天竺的佛教文化一直在发展,为了取得近些年(玄奘法师取经后50年间)的佛经发展,义净和尚于公元671年由广州出发,取道海路,一路至天竺,在那烂陀寺勤学十年,后又至苏门答腊游学七年。历游三十余国,返回中土大唐之时,义净法师携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女皇武则天亲至迎接,盛况犹如当年唐太宗迎接玄奘法师一般。

  义净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义净大师于译述之余,常以律范教授后学,一时间盛传天下。

  

  |唐长安城模型|

  公元700年,义净大师来到唐长安城定居,并提议修建了一座佛塔,其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余年,十余年间义净大师深居简出,孜孜不倦的研习翻译多本佛经著作,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正月,义净大师在长安城内经院圆寂,享年七十九岁。

  

  |1906年-1910年时小雁塔近景 此图也是小雁塔最早的照片|

  在义净大师圆寂后,他提议修建的这座佛塔经历了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管是地震也好,雷劈也好,这座塔始终耸峙在当年唐长安最繁华的天街(朱雀大街)之旁,它俯视着脚下的这片城市,不发一言,不留片语,却是1300年来一朝一代相互更替的见证者,一件件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在它的脚下发生,又在它脚下消亡,它却始终如一。它,就是小雁塔。

  

|今日小雁塔|

  

  |讲解员田继伟|

  盛夏的今天,记者走进这座包含小雁塔在内园林中,立刻感到些许凉意,相比之外边,这里的气温也仿佛跌落了好几度。小雁塔园区内的资深讲解员田继伟专业知识非常丰富,在盛唐时期种植的国槐下,透过斑驳的树影,田继伟与记者信马由缰在这座千年古刹之中,将一件件关于小雁塔的古老故事抖落出来。

  

  大小雁塔区别

  

  |1906年-1910年时的大小雁塔远景

  红框处为小雁塔 蓝框处为大雁塔|

  世人都知道古城西安除了有大雁塔之外还有一座小雁塔,但大多外地人却不知道这两座古塔的区别在哪里。

  

  |今日大雁塔|

  面对记者的疑惑,讲解员田继伟便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两者的不同。首先:小雁塔虽然层数多于大雁塔,但高度却差了20多米,在唐朝时期的建筑规模也小于大雁塔,故得名小雁塔。其次,从造型来看,大雁塔属于楼阁式塔,小雁塔属于密檐式塔。

  

  |密檐式结构的小雁塔|

  

  |小雁塔内部|

  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可以说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著名的密檐宝塔有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中的千寻塔,北京的天宁寺塔等。

  

  小雁塔“神合”原来是“人合”

  

  |开裂时的小雁塔旧照|

  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又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在小雁塔门楣刻石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

  

  |1964年4月小雁塔加固整修脚手架|

  

  |当时的小雁塔顶|

  

  |今日的小雁塔顶|

  建国后,工匠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能工巧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实在令人叹服。

  

  雁塔晨钟的由来

  关中八景又名长安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

  

  |关中八景石刻图 右一为雁塔晨钟|

  其中的雁塔晨钟在早些年有些争议,到底是大雁塔的晨钟还是小雁塔的晨钟?民众学者说法各不相同。直到发现西安碑林中的一块碑石才做定论。这块碑石上取得是八处关中地区的著名风景胜地,用诗和画的形式描述了关中地区的锦绣河山。是清康熙年间(公元1680年)时任河东盐使的画家朱集义所咏诗作画而制,十分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关中八景。

  

  |当时的石刻上的塔正是小雁塔|

  朱集义的诗画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院的《关中八景图》石刻之上,其中的【雁塔晨钟】中绘制的景物正是小雁塔300多年前的样子,画上题诗: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由此诗画看来,至少在清朝康熙年间,雁塔晨钟中的“雁塔”指的确实是小雁塔。至于那口钟,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中记载:“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挂在小雁塔旁的钟楼内。民国时期,此钟被“某军驻寺时毁裂”,使“雁塔晨钟”绝响多年。1993年焊修了裂痕,到1998年又重新铸了一口新钟供游人敲击。

  

  |游客在撞钟|

  据讲解员田继伟介绍,在明清时代,小雁塔内从拂晓到午时,钟声断断续续可以敲击到八百多下,如今虽然洪钟犹在,但钟声却稀疏了很多。

  

  千年宝刹国槐长

  

  |透过槐树枝叶看小雁塔|

  走在荐福寺内,不得不注意的是那些散布在院落里的古树。它们虬曲苍劲,坚韧不拔的树干缠绕着岁月的故事;鲜亮透明的青叶吸附着光阴的活力。它们上千年如一日的在这里守卫着庄严的古刹,即便在烈日炎炎之际,在这些古树的树影的下仍颇有森森之意。抚摸着皲裂的树皮,仿佛也能从中汲取到千年来历史沉淀出的信息,让人感觉非比寻常。

  

|从小雁塔顶看荐福寺内茂密的植被|

  荐福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寺内的古木共计十棵,九为国槐,一为楸树。其中最古老的一棵国槐几乎与寺龄同期,俗称“龙槐”,树围2.7米,株高9.2米,树冠投影面积35.23米,真可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小雁塔内的古树|

  田继伟说,这些古树在历朝历代都有专人守卫,即使在战乱时代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这一代代古树卫士的守卫,如此原生态的古树群落才得以保存。如今,这里的每一株古树都有一个“身份证”,上边记录了每一棵树的详细信息。

  

  献福寺与潜龙旧宅

  荐福寺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在这之前,这里并无寺庙。在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即位的唐中宗李显不久被皇太后武则天所废,弟弟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三月十二日,太后武则天敕命为驾崩百日的唐高宗献福立寺,故最早荐福寺名为“献福寺”。

  

  |“敕赐荐福寺”寺额|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改“大献福寺”为“大荐福寺”,武后亲书飞白体(笔划中丝丝露白,其势若飞)“敕赐荐福寺”寺额。

  

  |隋炀帝杨广|

  

  |唐中宗李显|

  荐福寺建寺前,原址先后是隋炀帝杨广做皇帝前的旧宅晋王府。多年之后,唐中宗李显做皇帝前也在这里的英王府居住。正因为两代天子都在这里定居,故荐福寺又有“潜龙旧宅”之称。

  

  丝路文化见证之地

  

  |丝绸之路|

  小雁塔曾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数国高僧在长安弘法的重要场所,唐代设在寺内的“义净译场”是外来佛教文化最为繁荣的传播地,近年来院内又考古挖掘出了能充分体现西域文化的佛教造像和我国通过丝绸之路向外输出的陶器、瓷器等类型器物。小雁塔,以有形的文物载体和无形的文化价值向世人呈现了它的原有气势和格局,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盛行,生动反映了丝绸之路及由“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融合;见证了丝绸之路起始地———古都长安的辉煌历史,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突出价值。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跨国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项目共涉及3国33处遗迹,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而小雁塔就是这22处遗产点之一,由此登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小雁塔已经在这里耸立了1300多年,同那些古槐一样,虽然古老,但却坚韧如初,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小编相信,小雁塔必将再度绽放出昔日的光彩!

  

  本文小雁塔旧照由西安博物院提供

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西安的过去与现在

  触及这座城的个性与灵魂

  你,在哪里?

  期待你的与这座城的故事

  |投稿邮箱:dcxy_flowme@163.com|

  你对小雁塔了解多少?留言告诉我们

  

  点开“阅读原文”,欣赏小雁塔720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