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全球高端水果市场的领跑者,被冠以“世界浆果之王”称号的它,一度被奉为传奇,屡屡被推向神坛。那么中国蓝莓产业的前景如何?最优种植产区有哪些?果农的种种担忧如何解决?国内蓝莓品牌如何打造?……
在2017国际蓝莓大会现场,iFresh亚果会有幸对话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李亚东教授。面对一系列的发问,且看李亚东教授如何解答。
▍iFresh亚果会:您何时进入蓝莓行业?为何选择研究蓝莓产业?
李亚东告诉iFresh亚果会记者,早在1985年大学毕业读研的时候,他已开始研究蓝莓,2001年他正式进入蓝莓行业。
“最初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带我进入蓝莓行业的,导师在世时主要研究国内外小浆果产业发展,他坚信中国蓝莓产业市场空间巨大。蓝莓当时被称为‘越橘’,我们的研究范围为吉林长白山,进行基于区域优势之下的蓝莓及小浆果品种抗寒研究。”
据李亚东介绍,2002-2004年以前,中国研究蓝莓的权威机构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和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当时只是处于国外引种、栽培试验等基础技术科研阶段,并没有进行商业化栽培,国内首家正式商业化种植的蓝莓园可以追溯到2001年。
“1999年青岛杰诚食品有限公司联系上我,他们表示想在青岛种植国产蓝莓,在此之前,经过反复科学技术验证,结果显示蓝莓在长白山能够成功栽种,但是对于青岛,当时还是未知数。”
一无所知却敢于尝试,荆棘遍布亦从未却步。1999年,李亚东带着满腔的热血和薄发的激情,踏上了前往青岛的考察之路。
经过长达一年的实地考察和反复实验,最终选址山东胶南市宝山镇金沟村,2001年开始正式栽培,种植面积近500亩,主栽品种为都克和蓝丰。这是我国北部第一个蓝莓园,也是如今业界知名的蓝宝实种植基地。“在这之后我们又在辽宁丹东建造了第二个蓝莓园,主栽品种为蓝丰和北陆。”李亚东补充道。
北方蓝莓产业率先打破局势,南方蓝莓也不甘落后。2002-2004年间,在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於虹老师带领下,贵州麻江产区试验成功,成为我国南方的首个蓝莓园,2006年之后逐步开始辐射至云南、湖南、湖北等地。
提到全国蓝莓产业的真正量变,大致是以2008年为分水岭。
李亚东告诉iFresh亚果会记者,2008年之前,一来蓝莓种植规模少,全国范围的栽培面积只有大约2000公顷;二来产区屈指可数,主要分布在山东青岛、辽宁丹东、青海海晏、威海乳山。直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政策扶持力度大,各路资本开始追逐农业,与资本的热情相呼应的,是市场对蓝莓产业潜力的看好,房地产商、资本市场纷纷选择进入蓝莓产业。
▍iFresh亚果会:您更关注北方还是全国市场?就蓝莓产业而言,您更关注哪些产业环节?
纵观全国蓝莓产业的发展轨迹,从李亚东的项目研究时间轴上可窥出一二---2006年,李亚东担任农业部948重大果蔬项目的首席专家,联合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国联合院、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大、京农大六家单位,开展包括蓝莓在内的小浆果技术及品种引进,在中国进行吸收和创新。
2007年至2015年,李亚东主持了国家重大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也是担任首席专家,开展以蓝莓为主的小浆果产业化技术研究,从产前、产中、产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市场建设、建立示范基地,甚至包括和企业合作宣传推广。
“此番项目研究的近十年,也是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近十年间,全国参与这个项目的包括育种、栽培、生理研究、病虫害、储藏加工、经济学研究的技术人员和学者加起来约有130余人,对蓝莓产业的推动和支持力度是很大的。2015年,这个项目被农业部砍掉而结束。”
▍iFresh亚果会:蓝莓产业发展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伴随质疑和批判,蓝莓产业也不例外。李亚东直言,蓝莓产业早期推广非常困难,特别是投资方需要长时间对市场进行培育和引导。
“最夸张的一次,有家企业担心栽下蓝莓长出黄瓜。还有的企业担心种出来却卖不出去,或者担心种了之后引起别人的跟风,自身利益会降低。”
种种的担忧汇成一道深渊,横亘在众人的面前。“企业没有看到成型的产品、关键的技术,更没有看到成熟的市场,早期推广难度非常高。”
▍iFresh亚果会:随着产业的发展,是否真的会出现产品同质化、利润降低的情况?果农的担忧是否会成真?
对此,李亚东认为主要取决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培育情况。“蓝莓市场价格高的时候,一般都量少;价格降低的时候,市场一般都不出货,有多少卖多少。我们统计过,目前全国约有10万吨蓝莓鲜果在流通,平均下来全国每人每年只能吃到一粒蓝莓。”
“假设中国人每年每人吃掉一公斤蓝莓,那么市场销量将达到130万公斤,目前国内蓝莓年产量46000公顷,共计60万亩,贵州很多地方每亩产量仅有200公斤,远远不够。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至少需要200万亩,来支撑130万公斤的消费市场。市场容量巨大,当务之急要看怎么教育消费者,培养消费习惯,让他们意识到吃蓝莓对身体有好处。”
和称霸市场的小浆果---草莓相比较,蓝莓的路显然还很长。“目前全国有200万吨草莓,想象一下蓝莓如果达到200万吨,那么到处都是蓝莓了。从10万到200万吨,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我认为至少15年。”李亚东如此谈道。
▍iFresh亚果会:在蓝莓产业的发展中,您更看好政府的力量,还是企业的作用?还是合作社、农户的作用?
在李亚东看来,政府只能是起扶持和倡导作用,“不论任何产业,我认为它的发展必然取决于消费市场,这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市场的需求必然倒推产业的发展。”
“中国一直讲现代农业,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是分散经营,现代农业特征是什么?我认为,具有规模化、企业化才是真正的现代农业,我不敢断言蓝莓产业一定是现代农业,但它至少具备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放眼如今的蓝莓企业,诸多如佳沃鑫荣懋、茅台集团、江苏沃田等国际大型企业的介入,李亚东表示,这些大型企业在蓝莓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
“一来资金链稳定,具有强大的资金运作能力;二来团队成熟,能够加强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第三,有实力和能力运用技术、研发生产。”
据李亚东估计,全国现有30家左右规模化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以上,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大型蓝莓企业;现有100家以上500-1000亩规模的中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虽然有自主生产的能力,但是他们更多是把精力放在种植端,渠道方面比较依赖于有市场运转能力的大企业。
另外在丹东、庄河、青岛、成都等区域,分布着一些200、300亩地的小型企业,他们基本不做市场,一部分做成采摘模式,另一部分交给经销商去销售。最后,蓝莓种植散户基本不会单独行动,也不参与流通环节,他们往往会组成合作社,再经由合作社将果子卖给大企业进行销售。
李亚东总结到,建立从生产、种植、包装、品牌建设、市场渠道的完整体系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我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可以适当规划,农民也一定要参与,但是也不要分散行动,每家种几亩,没有组织性。”
▍iFresh亚果会:在蓝莓产业发展过程中,科研人员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否会涉及到知识或技术产权的问题?
身为集众多重量级头衔于一身的首席专家,李亚东始终以开放的心态来服务行业。“国家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做出的成果理应服务行业、服务百姓。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有效应用知识产权的生产形态,如果全国种植蓝莓的都是企业,那么你运用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需要给研发单位付费,这是可行的,但现状是很多农户在进行种植,这个钱是不应该收的。”
李亚东明确表示,目前保护农业知识产权是在制约产业的发展,而绝非起推动作用。随着产业发展逐渐成熟,国家也会逐步规范和完善。“就蓝莓产业来说,科研人员可以申请专利,可以申请品种保护,但不应把它过分保护。”
▍iFresh亚果会:您如何看待云南产区?以后会是重要的蓝莓输出地吗?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云南蓝莓产区日益成为产业发展中的亮点。据李亚东介绍,云南光照充足,蓝莓品质好,且多为早熟品种(4月份成熟),市场售价高。
然而云南蓝莓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
“云南小气候特征明显,不同海拔的地区气候条件差异巨大,导致蓝莓品种在这个区域合适,种到另一个区域可能就不行了,所以很难用一个品种或是一套技术在整个云南地区展开和应用,每个区域都需要事先进行试验。”
此外,据李亚东分析,云南早春“倒春寒”现象普遍,导致果树开花效果不好,而暖冬天气对于低海拔的云南而言,导致蓝莓品种冷温不足,叶芽萌发率低,严重影响产量;其次,果树的二次开花问题也比较严重,本来应该在春天开花,结果这个季节开花了,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产量,导致第二年蓝莓产量明显降低。“因此哪些区域适合栽培哪些品种,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iFresh亚果会:全国所有的蓝莓产区中,您比较看好哪些产区?
据李亚东介绍,蓝莓新工程已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长江流域、西南产区、华南产区五大产区相继开展。其中,华南产区是近年来开始实验的新兴产区,包括广东、广西等,这一产区问题比较突出,能够适应的蓝莓品种较少;同时,该地区昼夜温差小,降雨量大,品质也不高。
“我个人比较看好几个产区的发展,一是长白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能够实现晚熟品种的优良栽培,这算是中国蓝莓的优势产区;二是辽东半岛、胶东半岛,近年来表现一直不错;三是西南产区的云南产区,云南的蓝莓种植优势要比同为西南产区的贵州和四川明显的多,云南的蓝莓最早在四月中旬就能成熟。贵州和四川虽然同为早熟品种,但是一般成熟期是在五月初,四川攀枝花的蓝莓品种虽然已经比较早熟,但也很难达到四月中旬,而贵州就成熟的更晚了,一般都是五月二十号左右。”
对于新兴的长江流域产区,李亚东表示近年来发展过程中缺点逐渐显露,尤其是面临的两大棘手问题----除了早熟的奥尼尔等品种能够逃过一劫,其它中、晚熟的品种都赶上了连绵不断的梅雨季节,容易出现裂果等问题,品质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蓝莓成熟的时候,江浙一带基本都是40℃左右的高温天气,蓝莓很难存储和保鲜。
▍iFresh亚果会:对于蓝莓的保鲜、存储和冷链方面,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蓝莓采后商品化处理至关重要,有助于充分发挥和挖掘蓝莓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李亚东告诉iFresh亚果会记者,目前普通的蓝莓保鲜一般是冷库保鲜、冷藏保鲜,较为先进的是气调保鲜,气调技术能比常规的存储方式延长一至两个月贮藏期。
对于蓝莓的存储,李亚东提出需要结合品种来考虑---对于早熟品种,进行大面积贮藏的意义不大;对于8月的晚熟品种,通过存储技术手段,将货架期延长至国庆、中秋之后,有利于提高市场价格和产品附加值。此外,有的品种耐储,有的品种不耐储,如北陆耐储性差,即使是气调保鲜,也不是永久性或长期性地解决这个问题。“最理想、最合理的保鲜时间是一个半月,贮藏时间越长,果子含氧量越低,开柜见氧之后腐烂的速度越快。”
此外,李亚东补充道,“中国已经实现蓝莓全年供应,目前国内最早在3月中旬就有少量蓝莓成熟,最晚8月成熟的蓝莓还能储存一个半月至十月份,再加上国外进口的蓝莓,基本能实现全年供应量,所以说国内的蓝莓也不需要储存半年,因为没有什么意义。”
▍iFresh亚果会:您认为国内蓝莓能形成品牌吗?需要怎么做?
品牌一直是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对于国内蓝莓产业而言,能够形成品牌的寥寥无几。在李亚东看来,农业品牌是基于国家战略形成、后由市场和企业进行维护的。
“从蓝莓的角度来说,可以做成品牌,但是比较困难。一斤苹果里面有一个烂果、次果,很容易分辨出来,而一盒蓝莓可能有一百粒,其中如果有一粒烂果,对于品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盒如此,一万盒呢?里面的个别烂果是更换呢?还是怎么操作呢?这也是比较麻烦的。除非像鸡蛋一样做成阶段性的品牌,两周之内以品牌化销售,两周之后以非品牌销售。”
iFresh亚果会创始人蔡剑菲女士与李亚东教授合影
编者后记
一直以来,我国蓝莓产业都是“拿来主义”,基于国外优质蓝莓品种基础上,进行引种、选种、杂交育种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然而,正如李亚东教授所言,“拿来”终究只有一时的,难道我们要生生世世“拿”别人的品种?
在此,iFresh亚果会和李亚东教授一同呼吁,通过权威的蓝莓学会、全国的蓝莓专家、知名的大型企业,以及iFresh亚果会这一专业的行业资源服务平台,能够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三十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中国市场特点的、自有自主产权的优质蓝莓品种,让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之路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本文记者:iFresh亚果会 蔡剑菲
本文编辑:iFresh亚果会 傅婷婷
声明:凡未标记原创的作品均属编辑转载,并在显要位置注明文章来源,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用于学习交流,并不代表iFresh亚果会观点以及对其内容负责。若涉及版权,请作者留言联系,小编会及时处理。
评论列表